谁嫁给了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Bevern?
Frederick II of Prussia 结婚了 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Bevern 。 婚礼当天,Elisabeth Christine of Brunswick-Wolfenbüttel-Bevern 16 岁 (16 年 4 个月零 2 天)。 婚礼当天,Frederick II of Prussia 20 岁 (20 年 1 个月零 15 天)。 年龄差距为 3 年 9 个月零 15 天.
这段婚姻持续了 54 年 5 个月零 7 天(19883 天)。 这段婚姻于结束。
Frederick II of Prussia 结婚了 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Bevern 。 婚礼当天,Elisabeth Christine of Brunswick-Wolfenbüttel-Bevern 17 岁 (17 年 7 个月零 4 天)。 婚礼当天,Frederick II of Prussia 21 岁 (21 年 4 个月零 19 天)。 年龄差距为 3 年 9 个月零 15 天.
这段婚姻持续了 53 年 2 个月零 5 天(19424 天)。 这段婚姻于结束。
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Bevern
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Bevern, Königin von Preußen, (* 8. November 1715 in Wolfenbüttel; † 13. Januar 1797 in Berlin) war die Tochter des Herzogs Ferdinand Albrecht II.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 und dessen Gemahlin Antoinette Amalie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 Sie war als Gemahlin Friedrichs II. Königin von Preußen.
阅读全文...
Frederick II of Prussia
腓特烈二世(德語:Friedrich II;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是1740-1786年間在位的普魯士國王。他主要的成就包括西里西亞戰爭中的軍事勝利、對普魯士軍隊的重組、參與對波蘭領土的瓜分,以及對藝術與啟蒙運動的支持。腓特烈是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位被封為「在普魯士的國王」(König in Preußen)的君主,他在吞併皇家普魯士後便開始自稱為「普魯士國王」(König von Preußen)。普魯士在他的統治下成功擴張國土,成為歐洲的軍事大國。腓特烈二世因而被稱腓特烈大帝(德语:Friedrich der Große),抑或其外號老弗里茨(德語:der Alte Fritz)。
腓特烈年輕時對音樂和哲學的興趣高於兵法,使其與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發生衝突;但在登上普魯士王位後,他於1742年進攻並併吞了富庶的奧地利西里西亞行省,為自己和普魯士贏得了軍事聲望。他是一位有影響力的軍事理論家,他的分析源於豐富的個人戰場經驗,涵蓋戰略、戰術、機動性和後勤問題。
腓特烈是開明專制的支持者,他說統治者應該是國家的第一僕人。他使普魯士的官僚機構和公務員制度現代化,並在整個王國推行包含從寬容到種族隔離的宗教政策;他改革司法制度,使平民也有可能成為法官和高級官僚。儘管他對西里西亞和波屬普魯士的天主教徒採取了鎮壓,腓特烈仍鼓勵不同國籍和信仰的移民來到普魯士;他支持他喜歡的藝術和哲學家,允許新聞和文學自由。腓特烈幾乎可以肯定是同性戀,其性取向一直是許多研究的主題。他被安葬在他最喜歡的居所波茨坦的無憂宮。因為他死后无子,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
幾乎所有19世紀的德國歷史學家都將腓特烈塑造成浪漫而伟大的戰士,稱讚他的領導能力、行政效率、忠於職守以及成功地將普魯士打造為歐洲大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腓特烈仍是備受尊崇的歷史人物,納粹德國国民教育与宣传部將其稱讚为「偉大的領導人」;二戰後,他的聲望在德國劇烈下降,部分原因是他作為納粹的象徵。
21世紀的歷史學家傾向於將腓特烈視為傑出的軍事領袖和英明的君主,對啟蒙文化和行政改革的努力,為普魯士的崛起及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爭奪德意志地区领导权起了奠基作用。
阅读全文...婚礼地点
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Wolfenbüttel-Bevern

Frederick II of Prussia
腓特烈二世(德語:Friedrich II;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是1740-1786年間在位的普魯士國王。他主要的成就包括西里西亞戰爭中的軍事勝利、對普魯士軍隊的重組、參與對波蘭領土的瓜分,以及對藝術與啟蒙運動的支持。腓特烈是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位被封為「在普魯士的國王」(König in Preußen)的君主,他在吞併皇家普魯士後便開始自稱為「普魯士國王」(König von Preußen)。普魯士在他的統治下成功擴張國土,成為歐洲的軍事大國。腓特烈二世因而被稱腓特烈大帝(德语:Friedrich der Große),抑或其外號老弗里茨(德語:der Alte Fritz)。
腓特烈年輕時對音樂和哲學的興趣高於兵法,使其與父親腓特烈·威廉一世發生衝突;但在登上普魯士王位後,他於1742年進攻並併吞了富庶的奧地利西里西亞行省,為自己和普魯士贏得了軍事聲望。他是一位有影響力的軍事理論家,他的分析源於豐富的個人戰場經驗,涵蓋戰略、戰術、機動性和後勤問題。
腓特烈是開明專制的支持者,他說統治者應該是國家的第一僕人。他使普魯士的官僚機構和公務員制度現代化,並在整個王國推行包含從寬容到種族隔離的宗教政策;他改革司法制度,使平民也有可能成為法官和高級官僚。儘管他對西里西亞和波屬普魯士的天主教徒採取了鎮壓,腓特烈仍鼓勵不同國籍和信仰的移民來到普魯士;他支持他喜歡的藝術和哲學家,允許新聞和文學自由。腓特烈幾乎可以肯定是同性戀,其性取向一直是許多研究的主題。他被安葬在他最喜歡的居所波茨坦的無憂宮。因為他死后无子,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
幾乎所有19世紀的德國歷史學家都將腓特烈塑造成浪漫而伟大的戰士,稱讚他的領導能力、行政效率、忠於職守以及成功地將普魯士打造為歐洲大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腓特烈仍是備受尊崇的歷史人物,納粹德國国民教育与宣传部將其稱讚为「偉大的領導人」;二戰後,他的聲望在德國劇烈下降,部分原因是他作為納粹的象徵。
21世紀的歷史學家傾向於將腓特烈視為傑出的軍事領袖和英明的君主,對啟蒙文化和行政改革的努力,為普魯士的崛起及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爭奪德意志地区领导权起了奠基作用。
阅读全文...